郭氏家族

Welcome to 郭氏家族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淵源     郭氏歷代祖先定居山西省太原府汾陽洗,因北方烽火四起,兵荒馬亂,地方不得安寧,郭氏宗族還移南方,至福建省安溪縣蓬島安居,而後分居南邑,郭氏宗族平生務農為業,祖先移居臺灣,是否由蓬島或南邑,事經中正里郭氏族譜記載,第十五世由安溪縣蓬島移居臺灣苑裡(原蓬山貓孟庄)定居,經查閱蓬島郭氏族譜,自十五世至二十二世並無郭公雲玉字朝泮祖先之記載,依據移居臺灣溢口寮祖先仙逝,石碑上是南邑,另二十一世有虞祖先仙逝,石碑也是南邑,以上經各方面追查,正確由南邑移居臺灣溢口寮定居無訛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郭應村   編著            中華民國八十六年歲次丁丑四月廿日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郭氏宗祠發起興建沿革    郭氏後裔不能忘先人篳路藍縷,興啟山林心血,瓜有藤,樹有根,飲水思源,數典不忘祖淵源。    回溯往事,並非空穴來風,於民國六十九年春歷清明佳節,郭氏族親還鄉掃墓祭拜,發現郭氏祖墳多數嚴重损害,有部份石碑裂開,有部份傾倒,案桌與石碑裂開非常不堪,如全部要維修費用龐大,當時由二十四世正杞字丁芳,及二十五世風清大和益、郭鄭雪耳、郭黃桂枝、以上共同提議,要維修祖墳經費龐大,不如興建宗祠(納骨塔)。     自來臺灣先第十九世,雲玉字朝泮祖公妣,原福建省安溪縣南邑,移居臺灣通霄街溢口寮庄定居,祖先平素、勤勞。克檢、努力耕作、務農為生。    族德蔭後適,遺留溢口寮山坡地,約貳甲左右山腰適有一方位坪埔,興建宗祠最適合,經邀請數位堪興師,寶地查勘結果,每位都贊吉地,以上諸位一心一意,敬祖孝思,為先人興建宗祠,但部份族親提出異議,另用各種溝通辦法,未能達成願望,致使暫定由二十二世祖考妣海雁、怏娘拾骨搬金安葬於印斗山(斗頂峰),夫妻同一門,另有二十二世朋阿祖公妣安葬於枕頭山虎頭碑頂峰經過年深月久,大雨淋盆所致崩山,墳墓確實全部流失,另有數門風水遺失,但數年來一直尋找中,於民國八十二年適逢清明節,遠處族親返鄉掃墓,集於郭聰財府上大家談起掃墓問題。    當時由二十五世,郭聰田提議,祖墳损害不堪,維修費用昂高,目前工業社會,清明節祖墳分散四處,頗費時費力,另墓地愈來愈擁擠,但墓地成本急速提高,甚至一地難,以上各項缺點,因宗祠興建當有所改善,應如何推行籌建宗祠,當時郭秉圭、郭鄭雪耳、郭黃桂枝、郭清洲、郭朝松、郭光貞、郭文堂、郭應村、郭平祥、郭雲南、郭宗賢以上等名額附議籌建宗祠,但有少數看法不同提出異議,當時用盡辦法溝通,最後以投票決定,開票結果百分之九十以上同意興建宗祠,初步議定工程費用預估,新臺幣壹佰萬元左右,金額以自由方式捐獻,有錢出錢,有力出力,郭氏宗親同心協力,謀求完成,當時推選全盤策劃由郭應村負責,另請郭森雄、郭宗賢負責協助,而會計由郭文邦負責,監工郭光貞負責,另請郭坤雄協助監工。    於民國八十二年歲次癸酉年三月三日,以比價方式發包,由古國男先生承包,金額新臺幣玖拾肆萬捌仟元整,材料工資全部由承包人負擔,另有整地、水電、石碑、聊對大小附,后土金身,香爐、茶湯及伴泥機等由業主負責供應,訂於民國八十二年歲次癸酉年十二月三日,邀請嘉義市堪興師公會洪理事長,選擇吉日良時,蒞臨主持破土,當時開工典禮,但要施工車輛無路可通,此路邱姓三位地主所有,而後請當地士紳,向諸邱姓先生借用路地,經各方面同意,再動工開闢馬路,始得車輛暢通,以利宗祠興建,以上克服一切,於民國八十四年歲次乙亥年十月十日郭氏宗祠全部順利竣工。    總工程費新臺幣壹佰貳拾捌萬玖仟柒佰柒拾元整,擇訂於中華民國八十六年八月一日歲次丁丑年六月廿八日,三合大吉日良時謝土啟用,於第十九世祖公妣移居臺灣祖先進金安座奉祀。     以上各段所述,雖然情節不同,一心一意之孝思,建立宗祠,郭氏祖先庇佑,子孫代代香火相傳旺盛,闔家平安,萬事如意,鴻圖大展,年年發財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郭應村   錄著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中華民國八十六年歲次丁丑年春歷四月廿日

最近活動